东堂策企业管理战略指导中心
东堂策企业系统产品查验


新闻详情

儒、墨、道、法的思想统一(篇一:儒家)

 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16-08-28 23:14作者:东堂策来源:东堂策企业管理战略指导中心网址:http://www.dtc99.com

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伟大时代,亦为管理学思想进化的巅峰时段。当今世界,一年或可创造一千项科学新技术,但一千年却未必能产生一种管理新思想。思想,是人类对事物认知而形成的观念组合,管理对象是人,管理思想就是人类认识自身而形成的一系列观念组合。然而,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少?人类或可深入太空认识浩瀚的宇宙,但当今世界70亿人中,有谁能真正认清自己?如果连自己都认不清楚,何以认清别人?何以认清人类?何以认清管理?这也是一千年未必能产生一种管理新思想的根本原因。

话虽如此,但有个现象很有趣:书店里,物理、化学等自然学科书籍并不多,且此类书籍无论有多少版本,内容大体一致,原理就那几个原理,定律就那几个定律。与之相反的却是管理学书籍,一书一作者,一书一观点,张三有其认识,李四有其想法,王五有其逻辑,看管理学书籍似如骑马看风景——处处有新意,管理学书籍的撰著发行犹同曹操八十万兵马过独木桥——没完没了。从此角度讲,一年貌似可以产生一千种管理新思想。其实,此种“新”思想早已囊括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中。

例如,企业常把塑造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,力求通过文化促进人员勤奋工作,此等“新”思想或可称之“文化治理”思想。殊不知,“文化治理”思想在中国早已延续上千年。号尊“元圣”的西周能臣姬旦(俗称周公),其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整理改造成中国第一部系统化的治国典章《周礼》。《周礼》是儒家的煌煌大典,但《周礼》不是礼,而是法,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法治来生成周朝社会特定的道德观念、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,此即儒家所说的“礼”。塑造企业文化无外是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某种观念、养成某种习惯、强化某种自觉,此与儒“礼”别无他异,故而企业“文化治理”思想与儒家“礼治”思想无本质性区别。儒家创始人孔丘年迈时叹曰:“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!”孔丘很膜拜周公,所以一直主张恢复周礼,却终不可得,原因何在?原因很简单,周朝的“礼”是通过法治生成的,而孔丘主张的做法却不是法治,而是教化。国有成语“约定俗成”,这是周公“礼治”的核心方法,也就是通过法治生成礼,而孔丘则是倡导利用教化来生成“礼”,两者有本质性差异。时下,拉横幅、贴标语、制展板、做橱窗、办内刊、背理念、喊口号、搞活动等是诸多企业实施“文化治理”的基本方法,但本质亦是类似孔丘主张的教化,只是手法是较为隐秘的环境教化、氛围教化。

孔丘试图通过教化实施“文化治理”的思想虽在中国延续千年,亦被历代统治者推崇,却没有得到完全实践,也没有促成哪个王朝的强大,故其并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。相反,周公“约定俗成”的“文化治理”思想却让周朝存世近800年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。有人或驳:东周(春秋战国)纷乱500多年,周室名存实亡,怎能证明其成功?周室的确名存实亡500多年,其间群雄并起,却无人敢灭周室,其因何在?再者,各路诸侯内心藐视周室,面上却无人不敬周室,其因又何在?再者,无周室策封,实力再强者亦不敢自封为公,其因又何在?其因很简单:东周虽乱,但社会伦理纲常却不乱,社会伦理纲常不乱皆因其已深入人心骨髓,故《诗经》有云: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。

探寻事物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基础,谈文化治理必先弄清文化的本质。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,文化应当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。饮食、艺术、建筑等都属于物质文化范畴,物质文化通过物质形式来表现,比如京剧通过人的衣装、肢体、声音等进行表现;精神文化则是通过人群的行为习惯来表现,比如,人人都有孝敬父母的习惯,“孝”便是该群体的文化。“文化治理”的“文化”泛指精神文化,本质是群体的某一行为习惯。比如,所有员工均有自觉进行工作创新的习惯,创新便是该企业的文化。或可说:一个人的习惯叫性格,十个人的习惯叫风气,所有人的习惯就叫文化。所有人的习惯通常称之风俗、习俗、民俗。简单来说,文化就是习惯,文化就一“俗”字。文化如何产生?通过教育(教化)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习惯,但要培养所有人的习惯,要在人群中形成一种持久的风俗,通过教育会有效果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要培养所有人的持久习惯,要在群体中形成一种持久风俗、培植一种牢固文化,就须借鉴周公“约定俗成”的做法。也就是说,只有把法规制度确立起来并严格执行,才有可能让所有人保持长久的习惯,才有可能在群体中培植出牢固的文化,否则文化就是无本之木、无水之源,故古人云:“法立于上,则俗成于下”。同时,要改变所有人的习惯、要改变群体的文化,亦须把法制确立起来,故商鞅有云:“制度时,则国俗可化”。

从以上论述可得一结论:文化是法治的产物。例如,古代中国,孝敬父母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文化,原因就是“不孝”被纳入十恶不赦之罪,有罪就得罚;同时,汉朝设有“举孝廉”制度,孝顺父母成为步入仕途的资本,进而促使“孝敬父母”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。相反,时下社会,不孝父母不会坐牢,孝顺父母不会做官,故使孝道于我等渐行渐远。

综上所论:儒家“礼治”思想就是“文化治理”思想,文化是法治的产物,故而法治是“礼治”的基础。儒家“礼治”失败的根本原因,在其推行“礼治”的方法是教化,而不是法治。

话说“深山藏虎豹,乱世出英雄”,东周是中国圣贤辈出的时代,管仲、老子、孔子、墨子、鬼谷子、荀子、孟子、庄子以及孙武、孙膑、吴起、商鞅、李斯、韩非等皆出自东周。东周圣贤辈出或是世道太乱之故,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乏乱世之时,为何耳熟能详的顶级人物多出自东周?其因很简单:在社会伦理纲常深入人心骨髓的东周,若是有人怀疑其伦理纲常的正确性,就会引发思想上的大解放,结果必会催生顶级人物,此理如同弹簧压得越紧弹得越高。中国历史上经有两次思想大解放,一为东周时期,二为民国初年(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)。东周时期是人们冲破奴隶社会的思想牢笼,民国初年是人们冲破封建社会的思想牢笼。人们每次冲破旧的思想牢笼后,思想便会处于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,什么思想都可能产生。此如老虎挣脱牢笼后,其或跑到市井,或逃往深山,或窜进林子,此亦是东周出现“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”盛景的原因,墨家即为其中的闪亮之星。